分析师量化评选的红与黑
汤森路透近日公布了2012年度StarMine卖方分析师获奖名单,国内拿到奖项的分析师几乎全是黑马,业界对此给予了高度关注。而这一评选之所以如此吸引眼球,并不仅在于评选结果的出人意料,更重要的是其数据说话的评选模式与中国主流评选模式的主观打分形成的鲜明对比。
在拉票声不绝于耳的今天,用数据说话的评选模式恰能杜绝人情因素的影响,似乎更能体现客观和公正,这不能不说是该评选模式无可辩驳的优势。不过,如果仔细推敲,却又不难发现这一评选模式存在的缺陷。
就良好研报的完整性而言,事后验证的有效性和事前影响基金经理下单的说服力必不可少。据证券时报记者调查显示,能说服基金经理下单的研报一般需满足五个条件:包括逻辑的严密性、事件和数据的真实性、策略观点的明确性、图标清楚和数据翔实、及时跟踪事件动态。
试想,一个研究报告尽管能有效预测某只股票价量的变化,但却未经逻辑推理且缺少翔实的数据支持,公募基金会为此进行换仓操作吗?答案无疑是否定的。对于买方而言,这样一份研究报告的价值又怎能体现?
遗憾的是,尽管对买方没有价值,但却并不能影响其在以数据说话的评选模式中胜出。因为这一评选模式仅是跟踪其上一年度推荐买入或卖出股票的回报率及其盈利预测的有效度,对于买方研究关注的五个条件则权衡甚少,甚至并未考虑。这也就不难理解因何得出的评选结果往往出乎买方意料。
不能满足上述五个条件的研报数量有多少?那些没有经过严密推理并获得数据支持的研报,有无可能最终反而有效预测了股价或盈利的变化?
据中信证券(11.12,0.23,2.11%)研究发现,我国研报每年的产量已达10万份,而据记者调查发现,能满足买方五大要求的研报仅为1%。也就是说,99000份研报对基金经理的下单说服力不强或者毫无说服力。毫无疑问的是,在这99%不合格的研报中,总会有些粗制滥造、道听途说的研报,但最终恰好有效预测了结果,这是大概率事件。
在买方机构需求的多元化方面,研究服务不能不提。据记者调查显示,对于国内外的买方机构而言,卖方的研究实力和提供相关服务的能力都必不可少,而国内对于一个分析师的判定,这两方面能力可以五五分。这些服务包括上市公司调研、一对一交流、企业首次公开发行(IPO)路演和与其他基金联谊等服务。
资本市场是个圈子,对于分析师而言,这个圈子包括分析师可以借助的各类资源,如公司内部资源、投行部门保荐承销的上市公司资源、通过常年服务建立起来的个人资源、因出色的研究水平和长期跟踪服务获得的上市公司资源等,这些都为分析师向公募基金的相关服务提供了便利。
对于这些同样是评选良好分析师不可或缺的条件,在用数据说话的量化评选模式中却无法体现,不能不说是这一评选模式的弊端之一。
尽管客观数据评选模式存在种种弊端,但其可以撇清人情因素的优势还是被媒体大肆渲染,对少数中资券商疯狂拉票行为的愤慨情绪也由此得以宣泄,而要求对国内主流评选模式进行完善的呼吁也更为强烈。
在中国主流的主观打分评选模式中加入客观因素,国外的评选中则多加综合考虑中国卖方研究的生态实情,更加本土化地评价本土卖方研究,也许这才是期待中的中国良好分析师评选模式。
相关阅读
投资标的难觅 券商创新裹足不前2012/11/06
关于加快年检进度的通知2012/10/09
证券从业资格考试:揭秘炒股不赚钱的三个原因2012/09/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