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会《财务成本管理》备考指导:深度解析因素分析法
首先,从概念开始介绍因素分析法:从数量上确定各因素对分析指标影响方向和影响程度的一种方法。在此,陈老师给我们引入了传统杜邦体系公式来说明了因素分析法在分析因素与指标之间的关系中的作用:影响指标的主要是哪一个因素、影响程度如何。 其次,进入核心内容:连环替代法和差额分析法。连环替代法是基础,差额分析法是其简化形式。所以要在学习连环替代法的基础上学习差额分析法。在这里主要介绍了连环替代法分析了分析指标和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表明实际指标与计划指标之间产生差异的原因,进而找出构成指标的因素,然后替代,最后影响因素的合计就构成了差异。(在这里要注意替代顺序,在考试时会有相应提示。每一次替代都是在上一次替代的基础之上。) 1.连环替代法 设某一分析指标M是由相互联系的A、B、C三个因素相乘得到,报告期(实际)指标和基期(计划)指标为: 报告期(实际)指标M1=A1 * B1 * C1 基期(计划)指标 M0=A0 * B0 * C0 在测定各因素变动指标对指标R影响程度时可按顺序进行: 基期(计划)指标M0=A0 * B0 * C0……(1) 第一次替代 A1 * B0 * C0……(2) 第二次替代 A1 * B1 * C0……(3) 第三次替代 A1 * B1 * C1……(4) 分析如下: (2)-(1)→A变动对M的影响。 (3)-(2)→B变动对M的影响。 (4)-(3)→C变动对M的影响。 把各因素变动综合起来,总影响:△M = M1 - M0 再次,差额分析法:这个相对比较简单。也就是想知道那个因素对指标的影响程度就对那个因素进行差量。(计算某一个因素的影响时,必须把公式中的该因素替换为实际与计划(或标准)之差。在括号前的因素为实际值,在括号后的因素为计划值。) 2.差额分析法: 用下面公式直接计算各因素变动对M的影响。 (A1 - A0)* B0 * C0 →A变动对M的影响。 A1 *(B1 - B0)* C0 →B变动对M的影响。 A1 * B1 * (C1 - C0) →C变动对M的影响。 最后,结合上课时老师给出的一个例题来巩固一下吧! 某企业2008年3月某种原材料费用的实际数是6720元,而其计划数是5400元。实际比计划增加1320元。由于原材料费用是由产品产量、单位产品材料消耗用量和材料单价三个因素的乘积构成的,因此,就可以把材料费用这一总指标分解为三个因素,然后逐个来分析它们对材料费用总额的影响程度。
项目 单位 计划数 实际数 差异
产品产量
件
120
140
20
单位产品材料消耗量
千克
9
8
-1
材料单价
元
5
6
1
材料费用总额
元
5400
6720
1320
根据表中资料,材料费用总额实际数较计划数增加1320元,这是分析对象。运用连环替代法,可以计算各因素变动对材料费用总额的影响程度如下:
分析公式:材料费用总额=产量×单位产品材料消耗量×材料单价
计划指标:120×9×5=5400(元) ①
第一次替代:140×9×5=6300(元)②
第二次替代:140×8×5=5600(元)③
第三次替代:140×8×6=6720(元)④
(实际指标)
②-①=6300-5400=900(元) 产量增加的影响
③-②=5600-6300=-700(元) 材料节约的影响
④-③=6720-5600=1120(元) 价格提高的影响
900-700+1120=1320(元) 全部因素的影响

相关阅读
2013年注册会计师《财务成本管理》新旧考试大纲对比2013/04/01
2013年注会《财务成本管理》课后知识练习:固定预算2013/03/21
注册会计师考试《财务成本管理》知识点:营运资本的筹资政策种类2013/0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