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基础考CFA经验分享:经历过就足够
零基础。
大约是从6月开始有想法,7月开始漫漫的看曼昆的经济学原理。8月报名,看原以为头疼的定量。九月,有些事情,the ending,终于。
九月、十月,看书成为了一种缓冲,每天像模像样的赶进度,满脑子却都是这些和那些。然后将计划一步一步的往后推迟,没有踏实的去搞清楚,只是为了赶上进度不求甚解。
所有的计划都没有按时完成,所有的进度都模模糊糊,所有看过的,都忘了个干净。就这样我进入了十一月。
原定的十一月是做题,后来改成复习和做题,后来又改成看完再复习再做题。下班回去之后几乎就没有任何看书的能量。几乎每个周末都是废掉的。21号开始,每天晚上在单位看到九、十点,再跟珍珍打车回去。从那时起,也几乎每天都是1点之后睡觉,早上六点多起床。
26号开始休假。每天都是三点睡10点起。自始至终都没有断过QQ。不太说话了,可是每天都挂着,看着。六群还是从6月到最后,给了我莫大的开解。由于我过于投入该群,群主曾经要禁言我,以免耽误我的学习时间。可是我得说,这种找到组织的感觉,真好。群主尽心尽责的问询照料,群里的花花草草们都拼了命的插科打诨。我终于明白为什么从前他那么离不开群了。真的是有点归属感觉。
自始至终都不紧张。本来计划中只够做2011年和2012年的mock和sample,结果时间拖延到只做了2011年的半套mock,和2012年的mock。sample默默的躺在角落,碰都没碰它。11月30日,这个理论上应该是魔鬼般的日子,我竟然一整天都是在勘对2012年mock中度过。
早上六点多点起床,忙忙叨叨6点30出门。FM调频在播放《北京,北京》的时候,出租车盘过西便门桥上了二环。早上6点45,夜未褪,天色已有了点稀薄的蓝。金融街那些熟悉的大厦像电影镜头般缓缓掠过,和着暖暖的路灯。听汪峰在唱“我在这里祈祷,我在这里迷惘,我在这里寻找,也在这儿失去”。仿佛是我在看人生。
不到7点就到了。在冷风中挨到快8点,进考区,存包等等。我们的考场在地下,些微浸着寒。8点进考场。在考场等待的过程很无聊,于是就数座位,看众生百相:有美女,有帅哥,有清华的,有北大的。。。。一共可能有3个HALL用于考试,我在5HALL,大考场有30个section,每个section90人,整个5HALL有2700人在考试,比起他们所说的万人大考场实在是逊色很多。我们这个section差不多有8个没来的,白花花的银子呀。
8点40左右开始,签名等各种涂涂画画。9点,考试正式开始,我的肚子,也正式开始咕噜噜的叫唤个不停,没吃早饭果然饿。
我没有买餐劵,因此中午就吃了自己带的东西。下午的时候不知道是因为桌子太低,还是因为没有午睡,头疼得越来越厉害。题目不难,我甚至在想MD出这种题侮辱老子的智商。可是我的死穴是ethical,可以说一点把握都没有。时间倒是非常充足。
总结的来说,一级就是广积粮,而非深挖洞。其实考试之前也无比沮丧。做2012年mock的时候,做完上午的题目我直接给爸妈打电话说我不想考了。然而做下午题目的时候又补充了点信心。统计下来,上午题目正确率不到60%,下午刚好70%,综合是63%,其中道德**,36题错18,刚好50%。在真题的时候,上午考试难度我感觉跟mock下午的难度差不多,而真题下午的难题就非常低了。几乎没有什么可以深入思考的题,全是概念性直观性的题目。然而覆盖的面很广,很多边边角角看都没看到的细节都考到了。所以一级做好细节笔记较重要。
成绩没出,也不知道该做经验,还是该做教训。不过对我自己而言,这个经历,已经足够。我证明了我一个人,也可以淡定的完成任何事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