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O前夜"临阵脱逃" 创业板是重灾区
证监会的财务核查风暴史无前例,逾百家拟在创业板上市的中小公司在IPO前夜选择“主动撤退”。这个新现象,成为3月31日召开的2013中国中小企业发展高峰论坛上,参会人士热议的话题。
为何在巨大利益前主动放弃上市?中小企业IPO之前较重要的功课是什么?如何从政策层面解决目前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参会人士的一致看法是,保障和改善中小企业生存环境,对实现“中国梦”非常重要。
上市酒会都开了
3月31日,证监会要求IPO自查报告上交截止的最后一天,各路券商和企业人士排着长队候在证监会富凯大厦外,焦急地等待着交出这三个月来的IPO自查结果。
据证监会**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3月29日,撤单IPO申请的拟上市企业已达到124家,其中仅创业板就有104家,主板中小板20家。创业板无疑成为本次财务核查的重灾区。
“124家还仅仅是截至29日的统计情况,接下来这一数字还会继续增加,撤单潮将持续至4月上旬,尤以创业板为主。”一位券商投行人士对记者说。
“我知道有一家西部的医药生物公司,上个月都已经开过庆祝上市的酒会了,这次带着资料到北京,还是在‘临门一脚’的时候放弃了。”该投行人士透露。
为什么在“IPO前夜”选择放弃?上述人士坦言:“原来有些财务不达标的企业可能考虑到企业的名声,不愿意过早提出撤单申请,但截止日期来了,不想撤也得撤了。”
创业板**上市管理办法对企业的财务状况作出两条明确规定:一是最近两年连续盈利,净利润累计不少于1000万元,且持续增长;二是最近一年盈利,且净利润不少于500万元,最近一年营业收入不少于5000万元,最近两年营业收入增长率均不低于百分之三十。
2012年12月28日,证监会下令对IPO财务会计信息进行核查,要求各保荐机构、会计师事务所要特别关注发行人是否存在自我交易、关联方代为支付成本费用等、与利益群体(这里指保荐机构、PE机构等)发生交易往来、体外资金支付货款、压低员工薪金、调控期间费用等十二项粉饰或操纵利润情形。
记者统计发现,阻碍企业IPO过会的主要原因包括企业股权转让不合规、持续盈利能力不明、产品质量问题频发、独立性存在缺陷、与大股东持续存在关联交易等。
过去,企业通过财务造假上市的案例不在少数。通海高科、红光实业、绿大地、胜景山河、广东新大地等恶性造假事件令市场蒙羞。一些企业甚至在IPO之后、正式挂牌上市之前因丑闻曝光被勒令退还募集资金。
就在3月16日,深交所再次公开谴责了于2011年9月27日登陆创业板的万福生科。上月初,万福生科承认,2008年至2011年期间,存在财务数据虚假记载情形,累计虚增收入7.4亿元左右,虚增营业利润1.8亿元左右,虚增净利润1.6亿元左右。去年11月,因2012年上半年年报存在虚假记载和重大遗漏,万福生科被深交所首次公开谴责。
IPO前夜应该做什么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