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计准则让CPA多了一把尺子
画素描的人大多是运用线条的高手,他们画直线从来不会用尺子,但同样是大多以画图为生的工程师,身边却从来都不会缺少一把尺子,因为前者要的是灵动,后者要的是有效。
天健会计师事务所执行总裁王越豪说,注册会计师审计工作同样需要一把尺子。
他说,如果把企业会计准则比喻为衡量企业财务信息质量的一把尺子,审计准则就是注册会计师手中的另一把尺子,用以衡量注册会计师审计工作的质量。
在王越豪讲述下,我国审计准则的发展脉络就像是一幅图景,跃然眼前。
改革开放带活了市场经济,渐趋活跃的市场因子要合作共 赢,亟需通过独立第三方建立起彼此的信任桥梁,注册会计师制度的恢复适逢其时。我国于1980年恢复注册会计师制度。注册会计师执业初期,并无统一的执业标准,各家会计师事务所按照各自的经验边学边干。但没有标准地去做审计,就像是用一把没有刻度的尺子去丈量。于是,建立一套通行的注册会计师执业标准呼声渐起。1991年至1993年,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下称“中注协”)先后发布了《注册会计师检查验证会计报表规则(试行)》等7项执业规则。查账规则针对不同的会计科目,分别规定了审计程序。从性质上看,更多体现的是账项基础审计理念。
王越豪感慨,这批直到退出历史舞台都没有“转正”的试行规定,却是我国审计准则走向完善的重要见证和起点。
1994年至2004年,中注协先后制定了6批独立审计准则,共计41项,基本建立了我国审计准则体系框架。
准则框架建立的过程非常艰辛。王越豪清楚地记得,1994年,一个由中注协组织**,多方组建的准则制定团队在北京“集结”时的情景。来自天南海北的十多个人,一家小招待所,一个多月的时间,一台电脑、一摞摞底稿和翻译材料,无数次的讨论,数次的征求意见……在制定这一版审计准则时,“独立”一词之所以被单独放在了显著位置,是为突出注册会计师审计的本质特性。王越豪说这体现了一种贯穿于准则制定过程当中更加进步的理念,代表着一种准则制定模式的变化,也标志着我国审计准则基本建立了体系框架。
框架建立了,准则走向完善的步伐也更快了。2006年新会计和审计准则体系发布。新的38项审计准则更加符合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国际趋同的要 求,对注册会计师的执业行为提出了更规范具体的要求,同时以风险导向为基础的执业审慎性原则,也让注册会计师的整个审计工作更加有的放矢,审计风险得以有效控制,从而进一步提高了审计效果和效率。
在王越豪的心里,我国审计准则趋同路上的一步步,历历在目。
2005年,中国审计准则委员会与国际审计与鉴证准则理事会(IAASB)就中国审计准则国际趋同共同签署声明,阐明了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审计准则国际趋同的重要性和双方的共同主张。
2006年,财政部发布中国审计准则,实现了与当时国际审计准则的实质性趋同。
2010年,修订后的中国审计准则与国际审计准则实现持续全面趋同。
2011年,新修订的内地审计准则与明晰化后的香港审计准则实现持续等效。
2012年,财政部副部长、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会长李勇提出,我国会计服务业将积极推进会计审计准则国际趋同。
对于审计准则的下一步发展,王越豪引用了财政部副部长王军的话—— —“动态趋同”。除了不断跟进国际审计准则的变化,王越豪更希望看到随着我国国际经济地位的提高,话语权的增大,从而带来的一种对国际审计准则主动介入式的趋同。
回望我国审计准则从无到有,再到与国际准则持续全面趋同的过程,也充分印证了注册会计师审计模式,从账项基础审计到制度基础审计,再到风险导向审计的3个发展阶段。
讲到这里,与审计准则打了20年交道的王越豪感慨地说,有了审计准则,有了国际趋同的审计准则,注册会计师才有了一把尺度科学、刻度清晰的尺子,让执业有了更多依据,也让行业逐渐变成了一个更有公信力的行业。

相关阅读
国内AICPA认可率高吗?2016/02/16
2016年AICPA考试时间2016/02/16
AICPA教材电子版:各科考试资料下载2016/0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