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本=收入?
在美国呆了一段时间,觉得在美国做生意和在中国做生意确实不大一样。由于版权保护,在美国要想听到免费的音乐或者看到免费的电影真的很难,网络上充其量只能看到预告片,这样的话超市里面卖的光碟自然价格不菲,家里HBO 电影台每月也需要缴纳20 美元以上才能观看。Apple 推出了iTunes,让大家可以很方便同时也不是很贵的下载电影或者音乐,并且在自己的众多Apple 设备中同步。艺术创作人、Apple 和用户各得其所。
但是在中国,由于版权保护的薄弱,这种向客户收费的模式似乎并没有出路。从民族音乐的萎靡不振和大量软件公司的倒闭可见一斑。
然而,另一种模式却在快速发展,例如优酷。音乐和电影都是免费的,这意味着购买正式版权变成企业的支出。但是客户如果想听音乐或者看电影,却需要先看大段的广告,这成为优酷的主要收入来源。当然,网络空间是无界的,如果美国客户想在优酷上享受免费,通常会发现在浏览器里有这样一句话:“抱歉,此视频只限于中国内地播放”。对于异国他乡的聪明中国网友而言,只需要使用代理服务器即可,这点流量对于优酷不足挂齿。
而这种盈利模式建立之后,一些原创的影视作品渐渐开始繁荣,例如《泡芙小姐》、《乙方甲方》。曾经被视为充满着“小偷”和“盗版”的土地上慢慢也开始了看得见曙光的原创。
哈佛商学院的三位学者Khanna、Palepu、Bullock 撰写了一本书《赢在新兴市场》。Khanna、Palepu 都是印度裔,对新兴市场有着深刻的认识。他们认为新兴市场与发达市场**的差别在于存在众多的制度真空(Institutional Voids),换句话说存在非常多的产权不健全的地方。这些制度真空对于商业的发展通常是有害的,例如缺乏好的信誉基础、缺乏好的信息媒介。但是如果可以创造商业模式规避制度真空,甚至直接来弥补这些制度真空,同时让这种商业模式较难模仿,那么就可能获得巨额的回报。
差的版权保护是中国的“制度真空”,其核心是用户不付费就可以享受到艺术作品。优酷并没有向用户收费,但是在用户可以忍受的情况下,将广告作为免费观看的前提,从而跨越了这个制度真空,改为向广告客户收费,而这些广告客户在宣传自己的同时,也为优酷提供了购买正式影视作品版权的资金。
无论怎样的企业战略,最终是要获得利润,利润是收入减去成本的差。提高利润的通常逻辑是提高收入,或者降低成本。但是填补“制度真空”的逻辑告诉我们,也许要先付出一些成本,构造新的商业路径来跨过“制度真空”——这种新的商业路径往往可以成本更低的从那些愿意付费的全新客户那里收费。也就是说,多花钱来建立新的商业路径,但是节约了获取新的收入的成本。
这是在算一笔大帐,财务总监们,当你们的CEO 在谈着自己的奇思妙想的时候,你们准备好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