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聊《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的复习体会
谈谈自己对《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这门课程的一些复习体会,希望对大家把握好这门课程,顺利通过考试有所帮助。
这门课程是由“公司战略”和“风险管理”这两块儿内容组成。但事实上两者之间的关系密不可分。我记得曾经在一本国外教材上看到这样一句A plan without control is usefulless, and a control without plan is pointless. 意思是一个计划没有控制的话等于没用,一个控制没有计划的话等于漫无目的乱飘。战略就是这里的PLAN,内部控制、风险管理就是这里的Control。而战略本身就有一环是战略控制。其实,它的具体实现也还是体现在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上面。
为什么要制定战略?因为企业要发展,而发展也离不开竞争。因此无论是明兹伯格的5P定义也好,企业的使命陈述也好都是企业想所有利益相关者宣告,我要发展!一个停滞发展甚至倒退的企业是会遭遇所有利益相关者的唾弃的。具体说来,供应商可能不在给你供货,消费者可能不在买你的商品,股东不在给你投资,债权人不再对你借贷等等。而企业缺少了上述任何一个环节,都无法发展甚至生存。因此,企业只有形成良性循环才能谋求发展。而如何形成良性循环,这需要企业做出整体规划和部署,这就是战略。但是,市场上竞争无处不在。波特五力模型告诉我们,竞争者可能存在于“霸气”的供应商、“牛气冲天”的购买者、“跟你抢同一碗饭”的同业竞争者,“想方设法取而代之”的替代产品,“蠢蠢欲动”的新进入者。所以要想在竞争中脱颖而出,搞定这5方力量必不可少。同时,出了市场本身,企业在更大范围内也承受着某种压力。这种压力来自于更广义的利益相关者——政府和社会公众。他们在政治、经济、文化、技术等方面不同程度地影响着企业。可以说,企业要想在整个大的竞争环境中胜出,考虑的因素真的很多很多。
当企业明白了周围凶险的环境之后,他不得不审视自己,有什么,缺什么,能拿什么和别人拼,整个系统流程有没有什么问题。首先,企业要检查一下自己每个流程环节,查清楚自己到底在哪方面做得还可以,那些方面不足,那些方面还有待改进。于是波特的价值链模型出现了,它就像给企业做一个CT检查一样,把企业的每个流程环节按能够增值和不能够增值区分开来。在此过程中,关门造车还不行,不是自己给自己随便评一下就了事的,还要和别人比一比,即所谓的基准分析法。虽说,人比人气死人,但是有时比一下或许就有意外收获。不知不觉,企业就发现了自己与众不同,而且又无与伦比,无法模仿的遗传天赋——核心竞争力。只要有了这个,企业将在竞争之中利于不败之地。好了,现在企业算是“知己”又“知彼”了,于是画个SWOT图总结一下。看看自己的特长,列出一下自己的短处,瞧瞧外部环境的机遇,审视一下外界的凶险。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但是究竟如何去战,还需要从长计议。我们是要进军下去呢(成长型战略),还是按兵不动(维持型战略),还是暂且收兵(收缩型战略),这是企业首先要考虑的策略。如果果断进军,那么究竟是按照波特五力模型的指引先解决掉“不安分”的供应商、购买者和同业抢饭碗的人呢(一体化);还是专攻消费者人,从产品和市场两个角度进军(密集型);抑或是眼前这块市场蛋糕已经没什么油水了,还是换块蛋糕再啃?这些问题都要好好思索(多元化)。等想明白了这些,企业就要决定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企业是凭借一己之力摆平一切(内部发展),还是先“收服几个跟班“(兼并收购),或者找几个“江湖大佬”联合起来干(战略联盟)?这些对于企业来说只是总参谋部的上层概要部署,下发到下级部门又要进一步具体规划。下级部门一看,如果企业现在造东西花钱就是比别人少,那么我就专门研究这么花的钱更少(成本**);如果企业现在做得东西就是给力,消费者也愿意多掏钱享受更给力的产品,那么我就好好研究怎么把东西做得更加给力。(差异化);如果企业手头上本钱不够大干一票的,那么就少玩一点,搞点小范围进攻,但是方法和大范围进攻的时候一样(集中化)。“总参谋部”和“军级参谋部”YY得这么欢,现在是向基层分任务的时候了:调点人(人力资源开发策略),买点材料(采购战略),开厂造货(生产策略),出去兜售(营销战略),筹点钱(财务策略)等等。还有,波特价值链模型还教导我们,要想牛X起来,必须搞点技术,要么把产品做得更给力,要么花钱更少,所以研发部门果断动起来。而筹钱也是个力气活,企业要考虑从哪去搞钱,搞到钱之后怎么花,花完之后怎么看效果(BCG矩阵),看完效果怎么做出调整等等。
任务分配完了,散会之后各自回到各自岗位上忙去吧。可是企业怎么才能知道他们忙得怎么样呢,用什么方法才能确保他们按照初衷一直搞下去呢。那么,企业高层首先要研究一种框架来管理和控制整个局面,于是乎一种叫组织结构的东西就产生了。有了这个东西,企业高层就能时刻知道下面在忙些什么,搞得怎么样,如何进一步给他们发号施令,传递各个岗位上的行动方案。
可是,就像我在文章开头说的那样。没有控制的计划就是虚无缥缈的。所以,企业要想把计划彻彻底底贯彻下去,必须研究怎么控制大局。在事前,企业可以搞个计划,这个计划跟之前的战略制定不同,是专门研究各个部门要花多少钱的,即预算。在事后,企业可以考评一下部门有没有按照这个预算完成,赏罚分明。但是也不得不及时反思一下自己的预算是否合理。在事中,如果企业发现自己走“跑偏了”,那么赶紧“拨乱反正”,实行战略变革。
当然,什么事情不能等着“跑偏了”再想办法改正,防患于未然才是关键。于是企业要“约法三章”,从组织结构,到业务活动的方方面面都要严格把控,确保问题不出现。至于这个问题,通常有三种:第一、企业拿着自己的财务报表对外宣称:至于你信不信,随你,反正我是信了;第二、企业里面有很多“磨洋工”的人;第三、公检法找上门要和你谈谈。而且,随着企业经营的展开,难保管理层“心生异心”。企业要即使采取措施将它们的阴谋扼杀于摇篮之中,于是乎广为公司治理,为股东谋利。
这还不算晚,前面说过外界很凶险。外部环境无时无刻不威胁这企业的生存与发展,而且更可怕的是:企业都不知道它什么时候真的捅自己一下,捅成几级残废。于是,企业必须即使将这种威胁控制好,兴建防御工事奋勇还击(风险降低),或者将“洪水”引到别家去,让别人去折腾(风险转移),或者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把(风险保留),或者三十六计走为上计(风险规避)。
可人算不如天算,企业还是GAME OVER了。但是,从这个GAME OVER不是华丽的瞬间,而是有征兆的。识别出征兆也许就能回避个可怕的结局;但是作为旁观者来说,识别出这个征兆的话就可以“乘火打劫”(收购)。不管怎么说,该垮的还是垮了,那么就要料理后事了。不过企业料理后事的方法有很多种,每种方法背后又有不同的意义,值得研究一下。
二十一世纪什么最贵,有人说是人才,但是也有人说是信息。不管是来自内部的还是外部的信息,都对企业的决策和管理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没了信息就如同没了源头的河水,只能是臭水一潭。因此,建立一个有效的信息系统必不可少,而这一切又要回到原点,即信息战略规划。自己有了信息,不能轻易被别人盗走或破坏,所以信息安全也是必不可少的。
好了,这门课程不知不觉就聊了这么多事情。我的这些观点和论述都是比较浅薄的,不过如果可以帮助大家对这个晦涩的课本产生一丁点好感就再高兴不过了。欢迎大家继续交流~~